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亚洲周刊】告别核能德国当全球先锋

德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制造国,大幅度改变能源结构意味着内部强烈的利益冲突。首当其冲的是传统能源业,其次是能源密集产业。德国四大电厂中的老二RWE几个月前碍于强势的民意关厂,后来告上法庭,要求国家赔偿巨额损失,理由是政府无法可依,无权下令电厂关闭。

陈美慧

德国成全球废核先锋,顺应八成民意,二零二二年全面告别核能;幕后历经马拉松式政府及政党谈判;尽管出现产业界利益冲突,可再生绿能也输送困难,但德国朝野决心克服难题。

在长达十三小时的马拉松式联合政府政党协商后,德国环保部长侯特根(Norbert Roettgen)五月三十日半夜宣布,德国将在二零二一年,也就是十年后,关闭所有核电厂。这个决议允许一个小但书:​​十七座中最新的三座将作为电力供应吃紧时的备胎,必要时可延长运作一年,也就是最迟二零二二年德国将全面告别核能时代。三月份因日本福岛核灾而被强制暂停运作的七座老旧核电厂将永远关闭,只有其中一座将在「冷却」的情况下待命两年。

德国联邦政府将在一周内快马加鞭制定相关法令,希望赶在国会暑假休会前通过,为能源结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铺路。在此同时,全力推广再生能源,目标是在二零二零年前将其占初级能源的比率由现在的百分之十七增到三十五。这个大转弯等于现任政府先推翻前政府的政策,后又推翻自己的政策,回归前朝路线,反反覆覆,自打嘴巴。

基民、自民联合政府明白此刻不顺应民意,政治前途堪虞,因此破釜沉舟。总理默克尔和经济部长罗斯勒深知能源变革的困难度及挑战性,但寄望巨变同时也带来历史性的转折机会,继再生能源补助办法(EEG,已被全球四十七个国家采用),再创世界典范。

这个时间表与反对党(即前任政府)一直要求的进度不相上下,因此普遍被视为反对党的胜利。但绿党认为备胎但书等于大开后门,社民党则表示核电厂「冷却」待命根本是天方夜谭,技术上不可能。德国工业总会会长凯特忧心忡忡,他看到的不是历史性的契机,而是不可挽救的伤害,他担心政府的决策太冒进,将危及德国高度发展的工业。

日本核灾​​之际,德国人记取教训,决定全面淘汰核能,是目前选择走这条路的唯一国家。全世界拭目以待,等着看德国人如何当开路先锋,在不危及工业竞争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疏通内部利益冲突,理出一条康庄大道!当然,也有人等着看笑话,看「胆小」的德国人最后遍体鳞伤,付出沉重代价,宣告实验失败!

摆脱核能是八成以上德国人的共识,但如何设计这场被称为最新工业革命的能源变局?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联邦政府和邦政府如何分摊权责及成本?邦与邦之间如何竞合?产业如何因应?对社会大众带来何种冲击?德国人自己也不见得有清楚的答案。

三月底总理默克尔在民间反核空前高涨之际,特请前环保部长托佛领军成立评估小组,集产业、研发及教会等各界贤达十七人,共同评估淘汰核能的风险,建议因应策略及实施时间表,成为联合政府决议的根据。这个被称为「能源共识」的评估报告另还建议成立国家论坛之类的特别组织,确保全民的参与,设置奖励机制,鼓励民众淘汰耗电的电器,强制引进智慧电表,改善建筑物的节能效率;此外,针对核废料的善后问题,做出国内就地解决的建议,排除「以邻为祸」的选项。但全国能源结构的脱胎换骨需要耗费多少资金,报告中并没有触及。

联邦经济部现正加紧脚步,争取各邦立法支持,加速电网的扩建;交通部研究能否利用现有铁路电力网路,进行电力传输;环保及核安部答应加拨五十亿欧元(约七十二亿美元)作为风电贷款基金。

电厂要求国家巨额赔偿

德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制造国,大幅度改变能源结构意味着内部强烈的利益冲突。首当其冲的是传统能源业,其次是能源密集产业。德国四大电厂中的老二RWE几个月前碍于强势的民意关厂,后来告上法庭,要求国家赔偿巨额损失,理由是政府无法可依,无权下令电厂关闭。

RWE 负责绿能的主管发恒侯特(Fritz Vahrenholt)认为一般大众对再生能源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急着关掉核电厂,得不偿失,因为「核能是最佳的调节工具」——风大太阳大时,核能让出负荷容量,让绿能进入电网;风小阴天,核能上场救急,用电不致出现断层。扬弃核能是大家一致的目标,但操之过急的话,「最后买单的是消费大众及工业制造业,尤其是后者,譬如铝、铜、矽晶加工、化学、机械等能源密集产业,每一分上涨的电价都会影响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他在《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上警告,这些产业死了,不仅侵蚀国力之本,还会反过头威胁绿能的发展,譬如风电机组所需叶片及变速器连带也将丧失竞争力。

他的结论是德国反应过度,才选择走上险路,如果做不到扩建电网及加速开发储电技术、加强分散式能源供应体系两个关键点,一切只是缘木求鱼。前者确保北德的风电能快速传到需求恐急的南德;后者则是提高电力就地使用的比率,达到真正的环保永续​​。

这一番怨言,不全是既得利益者财路被断之后的酸葡萄。电网及分散式供电确实直指能源变革辩论的核心。电网的扩建,包括配电线的设置,属必要的基础设施,但遭到民众持续的抵抗:担心高压电影响健康,怕吵,又担心自然景观遭到破坏,高耸的风电机被反对者讥讽为「横生乱窜的水泥芦笋」。好不容易勉为其难同意时,又要求将管线埋在地下,使得铺设成本激增二到四倍,因此进度慢如牛步。负责监管基础公共事业的联邦电网管理局承认,电网确是全面发展绿能的罩门所在,一条从什未林(Schwerin)到汉堡的电线,两德统一时就决定要建的,现在已经过了二十一年,连个影子都没。

柏林附近的勃兰登堡邦六成以上的电来自绿能,邦长布拉切克(Mathias Platzeck)对民众的矛盾心理有深刻体会,他在报上大吐苦水,「大家都不想放弃舒适的生活,但却什么代价都不愿付出,什么都不想看到或闻到」,他感觉民众太浪漫,太天真了,核能大家都不要,绿能大家都要,具体要盖沼气厂时,却拜托请到邻村去盖,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搞得下去?

根据德国再生能源推广局(DENA)的调查,德国未来几年需要增设三千六百公里高压配电线。而零五年决议新增的八百五十公里高压电线,现在才完成八十公里,不到十分之一,未来滞碍难行的状况能否有效改善是能源革命成败关键。所以现今首要之急就是趁着反核共识的顺风,立法解决陈年瓶颈,避免诉讼纷起。

加强分散式能源供应体系,鼓励在地生产、就地使用,是条可平行并进的路。不必考虑电力输送的问题,直接避开能源长途旅行的成本——相当电价的四分之一。这方面德国成绩辉煌,专家计算,德国消费者离其电厂的平均距离不到七十公里,将近一百个小城镇已经达到能源自己自足的境界,这些人口从一千多人到六十万人不等的乡镇甚至有多余电力卖给电网。

德国将近八成的电力市场由四大电厂瓜分,但有约九百多家能源公司竞争市场(许多本身不产电,靠批发市场买低卖高巧妙组合赚取差价),消费者可随意决定向哪家能源公司买电。日本核灾​​之后,转买绿能电的私人客户暴增,最大的绿能公司之一的Lichtblick出现一天一千份合约的空前热卖,是平日的三倍。多年来靠核能赚得荷包满盈的四大电厂未来命运,从出走国外另起炉灶、恐龙解体、到绿色大蜕变,都有可能。德国能源市场即将进入真正的百家争鸣时代。

放弃核电,代表短期内对瓦斯及褐煤厂倚赖度上升,减碳的目标可能无法如期达成;放弃核能,还代表短期内电价的上涨无可避免,而德国的电价原本在欧洲国家中就已名列前茅。德国政府多年来大量补贴再生能源,一零年再生能源占德国初级能源的比率为一成七,平均每度绿能电的成本在二十三欧分左右。不同单位使用不同的估算标准,导出不同的结果﹕环保部的估算认为后核能时代的涨幅微乎其微,最多不到百分之三;DENA的算法说涨幅在二到三成之间。最后相信应在两者之间。经济部长保证尽最大努力,将涨幅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即使购买绿能电的民众激增,但一般住家用户只占整体能源消耗的二成多一点,昂贵能源的主要买单人还是产业和工商业。能源密集产业死亡之担忧,不全是恫吓。跟随能源革命而来的,必然是产业生态的大变动,就业机会的大转移。环保部最新的成本效益资料显示,零九年德国对再生能源的投入为七十五亿欧元,带动就业三十万人,创造三百三十亿欧元的出口产值。

打乱欧盟的通盘布局

德国全面绿能的神话最终是树立全球新典范还是崩塌瓦解?本身是德国人的欧盟能源部长欧廷根(Guether Oettinger)对德国的冒然孤注已有微词。欧盟追求一致的能源政策,互通有无,保障整体竞争力,哪里条件最适合产什么就专门产什么,譬如西班牙可能最适合产太阳光电,丹麦发展风电最划算,德国突然的这招将军,无疑打乱了欧盟的盘局算计。

以纪律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如何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中达到最佳的能源组合,摆平利益重新分配的纠结,维持强势的工业竞争力,甚至创造出远超过绿能溢价规模的产业效益?在反核激情过后,能否继续坚持道德的高标准,身体力行,掏腰包支持理念的落实,是未来十年日耳曼人的大挑战。 ■

二十五卷二十三期 (2011-06-12)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