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日星期五

【亚洲周刊】暧昧的《建国大业》

影片在拥抱与市场经济结伴而来的娱乐价值的同时,对中国作为一个『前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深刻的怀旧之情。有一幕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与一批开国元勋节节胜利之後入城,却周围也买不到香烟,因而明白到日後必须弄好经济,并自认对经济一窍不通。

[maozhedong.jpg]

《建国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贡献,会比它发挥的宣传和爱国教育功能更重要。

二零零九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以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为背景丶於国庆档期在全国包括香港盛大公映的《建国大业》,被媒体称为「主旋律电影」。张爱玲说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但为庆祝国家诞辰而奏的旋律却会是个例外吧?它应该是众志成城的和谐丶披肝沥胆的昂扬和晴空万里的明快。可是从《建国大业》的主旋律,我听出的不是和谐而是矛盾和冲突,不是昂扬而是郁结与乡愁,不是明朗而是半明半暗的暧昧。

《建国大业》要发挥有效的政治宣传(political propaganda)功能,便不能单单只做到政治正确 (political correct)。它要成为国人爱国教育的有用文本,更不能单单只有一份爱国情怀。这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再加上全球化与互联网带来的资讯自由,今日的中国人己经幼稚不再。大约半个世纪前,一套捶胸顿足丶歌颂革命伟大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直教人看得热泪盈眶,这个天真丶无知的年代(age of innocence/ignorance)已经一去不返。

这一代看《超级女星》长大、以写博客为荣和视移动通讯为理所当然的中国人,受不了隆重的革命热情;也看不惯捶胸脯丶打手势的革命英雄。他们不是没有热情,也不是没有英雄;但他们的热情是对所谓(由广告和媒体定义的)「生活中更美好的东西」(the finer things in life)的追求,他们的英雄是大众娱乐工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偶像——从远处看,这些演员丶歌手和明星级运动员似乎正「活着他们的梦」(live their dreams)。

面对这样的一批受众,《建国大业》不得不打破以往主旋律电影的框框:一改严肃的演说腔和生死攸关的沉重气氛,加入喜剧感和大量商业元素。为求平易近人,历史细节的真确性(historical authenticity)可以放弃——例如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浓烈地方口音,在电影中已经听不到。更重要的,是导演把影片拍得像一列轰轰地往前开的火车,只讲建国的飞扬,却几乎绝口不提革命的牺牲。所以,这部《建国大业》最好的时候也只是予人以兴奋,而不能予人以启示;因为它只有力而无美,只是壮观而不悲壮。

不过,《建国大业》幸不辱命,在大陆掀起热潮(上映三日票房纪录已破亿元人民币),还是要多得它的明星效应。不管是在大陆还是香港,影片最重要的宣传角度都是「国庆六十周年巨制,汇集史无前例的一百七十二位国内明星」。正是这批「史无前例的一百七十二颗明星」将《建国大业》由闷死人的政治宣传和爱国教育,变成不得不看丶不看没有话题跟人说的「媒体事件」(media event)。在这个意义上,《建国大业》彰显的是娱乐价值在今日中国无可取代的地位。的确,影片首次用上粒粒皆星的阵容(an all-star cast),有可能为中国电影开创一个新的类型。它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贡献,会比它发挥的政治宣传和爱国教育功能要重要得多。

关於这一点,电影的制作人大概也心里有数。影片在拥抱与市场经济结伴而来的娱乐价值的同时,对中国作为一个前资本主义社会(Pre-Capitalist society)表现出深刻的怀旧之情。有一幕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与一批开国元勋节节胜利之後入城,却周围也买不到香烟,因而明白到日後必须弄好经济,并自认对经济一窍不通。影片其实是在暗示,这批革命元老高贵,因为他们未被市场经济的价值侵害。这也是《建国大业》最暧昧和矛盾的地方:要好好欣赏这套电影丶投入它的世界,你需要采取的不仅是一种「姑妄信之」的态度(suspension of disbelief),还要对中国的近代史故意装作一无所知(willful ignorance)。《建国大业》将毛泽东写成一个不恋栈权力丶不心怀怨恨,爱民如子的无产阶级伟大领袖,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吸烟。无疑,六十年前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刻,但他日後的所作所为,还配得上那些为他出生入死的解放军对他义无反顾地说「毛主席万岁」吗?革命吞噬自己的儿女(Revolution devours its own children),革命家不仅在夺取政权之後,甚至在夺取政权之前已开始互相倾轧。《建国大业》当然不会提到这些,所以它写革命,最後只能停留於天真的境界。■

perrylam@yahoo.com

出处  ∶亚洲周刊(二十三卷四十期)
作者  ∶
林沛理,文化杂志《瞄》(Muse)主编,《信报》及《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着有评论集《影像的逻辑与思维》丶《香港,你还剩下多少》及《能说「不」的秘密》(次文化堂出版),最新的一本书是《破谬.思维》(天窗出版)。
发表日期∶2009-10-11

1 条评论:

猫头李 说...

我也是很期待这部电影在马来西亚上映,不知道几时会出DV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