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全民开讲的咖啡馆又回来了


发达的网路,让新闻变得愈来愈参与化、社群化、多元化、党派化,虽然带来隐忧,但也创造了一个嘈杂多元、生猛有力的「新新闻业」……。

三百年前,人类的新闻主要靠口耳、信件传递,或以小册子和简讯的形式,在酒馆、咖啡馆里流传。 「咖啡馆尤其适合自由对话,也适合悠闲地阅读各种印刷新闻,」曾有人如此观察。

接下来三世纪,报纸、收音机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兴起,把新闻从「双向对话」变成了「单向放送」。

如今,新闻传播方式又反转,逐渐回到过去的咖啡馆时代。发达的网路,正让新闻变得愈来愈参与化、社群化、多元化、党派化,重新唤起了早期自由漫谈的社会风气。

过去十年,欧美各地,民众开始放弃报纸和电视新闻,改以非常不一样的方法掌握时事。很多人自行搜集、分享、过滤、讨论并发送新闻;推特让人随时随地报导第一手见闻;民众用手机拍下的中东动荡、美国风灾影片,往往被电视台拿来播放;一支拍到日本大震的业余影片,在YouTube已有一五○○万人次看过。

新闻不再由媒​​体菁英掌握

不只是一般民众开始挑战新闻媒体,Google、脸书等科技公司早已成了重要的新闻管道。名人与政治人物(包括欧巴马)纷纷透过社群网站,直接更新消息。许多国家也把政府机构的原始资料放上网,供人自由取用。

拜网路之赐,不少全新的新闻提供者(从部落客到《哈芬顿邮报》)很快就窜红。让人匿名提供机密档案的维基解密网站,则催生了全新的新闻报导方式。

这种发展,基本上是件好事,却会带来两大隐忧。第一,监督有权势者的「问责制新闻」(accountability journalism)可能会消失。第二,新闻可能因为政治立场而充满党派偏见(partisanship)。

面对这些隐忧,该怎么办?从社会层面来看,能做的不多。新闻业正在发生的转变,势不可挡,任何想要扭转变化的尝试,注定会失败。不过,一般民众还是有些方法可以试试:他们在提供新闻时,对事实务必细心求证,对消息来源要透明公开;而在接收新闻时,则应包容不同言论,严格要求新闻水准。

来源:经济学人
原文:The future of news: Back to the coffee house
日期:2011.07.15
翻译:吴怡静(天下杂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