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

【东方日报】一百万打发沈老要求平反

如果「心照不宣」的静态行动足以表达我党领导和同志上上下下「对沈老的尊敬」,甲州马华何必「又为沈老」争取以培中旁边路命名为沈慕羽路,马青总团何须曾在一项隆重的党庆晚宴,「画公仔画出肠」诚意衷心在现场上为他祝福及恭维?

杨善勇

「马华中央党部已拨出100万令吉充作拉曼大学中文系奖学金并将之命名为『拿督沈慕羽奖学金』,同时也决定将马华大厦的其中一会议厅命名为『慕羽厅』,更邀请沈老家属代表沈桂芳女士见证有关仪式。」

马华资深党工文亚苏开年1月15日在《东方日报》专栏文章发表的〈为沈老平反〉里说,「此两项意义深长的行动已显见马华已为沈老平反」;又言:「无论在意识形态上都显见已为沈老平反,还沈老一个公道」。

这是因为「任何政党都不会对一个已被革除党籍人士作出这崇高的举措,包括以他命名设立奖学金及以党部会议厅命名」。因此,「对沈老的平反已无需画公仔画出肠来,大家已心照不宣,已达共识及有了共同心愿」。

这番说辞的脉络固然得以理解,然则,马华中央党部一间议会厅命名慕羽厅,虽说是缅怀沈慕羽在教育上汗马功劳的「其中一个方式」,浅见以为,其实并不代表沈慕羽当年被开除马华党籍的历史公案已经平反。

心照不宣难显诚意

何况,如果「心照不宣」的静态行动足以表达我党领导和同志上上下下「对沈老的尊敬」,甲州马华何必「又为沈老」争取以培中旁边路命名为沈慕羽路,马青总团何须曾在一项隆重的党庆晚宴,「画公仔画出肠」诚意衷心在现场上为他祝福及恭维?

关於民间心里这些同属「心照不宣」的困惑,马华总会长翁诗杰心中显然已有共识,《东方日报》和《光华日报》不约而同地报道,翁总应询回应:「关於历史公案,我们准备在这方面着力。」

推敲「准备」一词,当知原有「心照不宣」的歧视还没有头绪。我们不说别的,单就我党网页的「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编年史」,关系沈慕羽早在1965年一度站在前线发动争取,要求政府从速实现「华文列为官方应用文」,只有如此不痛不痒的寥寥数语:

「马华在本年杪以违反党纪为由开除沈幕羽党籍。其时,沈氏是马青副总团长,也是华教总会的负责人之一。」

读者有心阅读查证真相,或许还需特别注意,本段连同边点符号文长一共47字的沈「幕」羽,还写了羞煞百万党员的别字:鲁鱼亥豕,幕慕不分,我党恭维的诚意,是不是也可以「心照不宣」呢?

不唯这样,耐人寻味的是,「马青简介&历史」对世之所称的这位马青之父沈慕羽功绩,居然是零书写。

见诸2005年11月7日马青团讯息的消息,刊载的不过是纯属文字的宣传:「马青非常重视并积极跟进沈慕羽要恢复马华党籍的要求。」说是「非常重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没有结局。

不论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明显不过,党史一字不提沈慕羽,历史的面貌当然不会因此易容。那麽,慕羽厅所慕何羽之有?可惜,马华公会领导上下,似乎没有一人愿意知道沈慕羽联同顾兴光前辈,1971年为何会在当时新颁布的煽动法令下被捕。

党史一字不提沈慕羽

说是那样,文亚苏始终不置可否,甚至说了背离公意的定论:「所以今天,若仍计较需在堂堂正正以正式会议通过平反的议决,就等於批判敦陈总会长的过失,对一位已故领导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即便一个马来西亚的读者皆不明白何谓计较「正式会议通过平反的议决」,也必然体会为何当初「马华前两任总会长,敦林良实和丹斯里黄家定都曾向沈老伸出橄榄枝,邀请沈老归队,惟沈老却认为马华一日没为他平反,他一日不会归队」吧?

如今斯人故去,历史尽管惟有抱憾至今。但是,用了微不足道的一百万,似乎从此打发了沈老生前要求平反的坚定不拔,除了「物廉价美,绝对值得」,岂只是华教史上最多学位的董总主席叶新田所言的「相当糟糕」呢?

处在「相当糟糕」的这一霎那,父子不能相认的马青总团现在只能尴尬地在慕羽厅,继续练习那一首马青之歌:「客人来,看爸爸;爸爸不在家。我请客人先坐下,再敬一杯茶。」文亚苏,你也「心照不宣」地为我党唱一小段吧!

2 条评论:

看不过眼 说...

好一首客人来...TMD马华够力好笑!

觉得马华比较像在盗用沈老的名誉来做0成本宣传。

如果日本当局在某栋楼房的某个小房间命名为中国厅,是否一切一切的过去都「心照不宣」地“平反”了呢?

不懂有一天整个华社被它及其盟友老大搞烂后,会否命名一小房为“华社厅”来作“平反”了事。。。

西西留 说...

这就是马华的悲剧,如果马华还继续搞不清楚状况,星洲再借十个大版位给马华诉苦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