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星期四

毫不留情:言行不一

有关当局是否提供了任何统计呢? 霹雳的宗教司说有十万名回教徒离开了回教。政府说没有这么多,是少过一千名。而且其中的大多数离开的都是那些因婚姻而皈依的非回教徒。在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而离婚后,他们就离开回教。

马来人有句俗语说∶所做的不像所说的,所说的不像所做的。翻译去华语的话就是∶言行不一。

回教教导我们说有两种义务是回教徒必须承担的。一是在于个人,另一个是在于整个社群,所谓fardu ain与fardu kifayah指的就是这两个。如果社群成员没有承担社群义务(fardu kifayah),那么这将形成我们全部人的个人义务(fardu ain),直到在社群的至少某一个人有承担为止。

我的宗教老师,Abdul Rahman Pattani,自从我在瓜拉丁加奴居住约二十年来都在教导着我。他用这个例子来解释fardu kifayah(阿都拉曼老师是百大年自由运动领袖之一,被泰国政府通缉,在政治庇护下在丁加奴居住)。

若在市镇里没有回教徒经营的面包店,因此回教徒被逼要向非回教徒的面包店买面包的话,那么所有在那里社群的回教徒都有罪。不过,如果至少有一个回教徒经营面包店,那么整个社群就得以幸免。

换句话说,若在社群中没有人要担当的话,那么整个社群就有罪。但是若有至少一个人担当的话,就能‘拯救’整个社群。

阿都拉曼老师以这个面包店的例子来解释这项课题是很讽刺的。瓜拉丁加奴作为正信之地 -- 丁加奴的首府,有一家马来人(也就是回教徒)面包店以及许多间的华人(也就是非回教徒)面包店。而最受欢迎的面包店是在Pulau Kambing,而唯一的马来人面包店是在Jalan Kamaruddin,隔邻就是一间华人面包店。

许多马来人,虽然如此,都向华人面包店买面包。他们说那里的面包比马来人的面包更好味道。最后,马来人的面包店因为生意差而倒闭了。简单来说,在正信之地,瓜拉丁加奴的马来人(意思就是说回教徒)‘支持’ 非回教徒的面包店而不是他们自己弟兄的唯一面包店。

回教徒的兄弟情到那里去了? Fardu kifayah的义务怎么了? 回教徒怎么没有本着回教弟兄之情,还有Fardu Kifayah,不愿去支持唯一的回教徒面包店维持下去,而宁愿向非回教徒的华人买‘比较好味道’的面包呢?

我在那些年来的生活中知道,在一个像瓜拉丁加奴那样以回教徒为主的回教徒社群中,大多数的马来人都是口水多过茶。他们呐喊,咆哮,怒吼说要‘捍卫’回教,但是一旦叫他们承担回教义务的时候,他们是最后一个才做的人,还会给你各种借口为何他们没有做 -- 就像那个华人做的面包比较好味道那样。

我不是说回教徒应该杯葛花人的面包店,然后只向回教徒开的面包店买面包。实际上我本身也时常向在Pulau Kambing
的那间华人面包店买面包,因为的确比较好吃。但是我没有呐喊,咆哮,怒吼说要‘捍卫回教’ -- 所以我就可以选择到华人店买面包而不到马来人店去买面包。至少我是言行一致的。

基督教徒在印尼语圣经内使用阿拉自演的课题是什么呢? 主要是说阿拉这个字眼是‘属于’回教徒的。这当然是可以拿来辩论,我们也证明了阿拉这个字在回教还没有出世很久之前,就被麦加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及异教徒所使用。

尽管如此,马来人还是没有准备要接受这个论点,还反论说在穆圣时代之前的阿拉与可兰经现世之后的阿拉是不一样的。所以今天的阿拉与前回教时代的阿拉是不一样的。

那当然是不对的,因为重来都没有证据来支持这个论点。而且在阿拉伯的非回教徒的后代到今天还是使用阿拉这个字眼,因此这论点就站不住脚了。

无论如何,我们就去看看下个理由。马来人担心说如果基督教徒在圣经内使用阿拉这个字眼,那么回教徒就会混淆。而这个混淆就能带领回教徒离开回教而成为基督教徒。

这是凭空猜测的,还是有根据的案例研究呢? 有多少个马来人回教徒因为混淆了在圣经内的阿拉而叛了教的吗? 多少位马来人在读过有阿拉这字眼的印尼语的圣经后就成为基督教徒了呢? 数据告诉我们说那些皈依的非回教徒比离开回教的还要多。

马来人看来对他们的回教徒弟兄没有信心。马来人也相信大多数的回教徒的宗教信念非常差,只要圣经里的一个字,他们就会离开回教,成为基督教徒。马来人是否如此无知,对自己的宗教的信念如此稀少,不需要怎么多的力量就能让他们离弃回教吗?

在以往,基督教徒宁愿被烧死,拿去喂狮子,也不愿离弃他们的信念。要让基督教徒离开基督教,需要的就不只是一个字而已了。犹太教徒死了几百万人也不愿成为非犹太人。但是马来人却告诉我们说只需要一个字,回教徒就会背弃回教。

我觉得这是对回教的一个羞辱。这表示说回教徒对回教的信念非常差。我们不是在说砍头,烧活人或是喂狮子。我们实在说只要一个字,回教徒就会非常混淆,然后大量地离开回教。

有关当局是否提供了任何统计呢? 霹雳的宗教司说有十万名回教徒离开了回教。政府说没有这么多,是少过一千名。而且其中的大多数离开的都是那些因婚姻而皈依的非回教徒。在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而离婚后,他们就离开回教。

所以,在这里的真相是什么呢? 真的是要防止马来人混淆而导致他们离开回教吗? 或者是另有原因?

让我们回到fardu kifayah与fardu ain的课题上吧。若社群做不到他们的义务,fardu kifayah就变成了fardu ain。而其中之一的fardu(义务)就是反恶卫善。这是所有回教徒的义务。所有的回教徒都必须这么做,就像是他们每天都必须做的仪式那样。但是,马来人有这么做吗?

看看以下的照片∶


这是前雪州大臣的住家。很明显的,建立这间家的费用已经超越了他的收入。所以,这些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那些对圣经内要使用阿拉字眼的愤怒雪州马来人之中有多少人承担了他们反恶卫善的义务呢? 他们可有在星期五祈祷后在回教堂外示威来反对这种恶行呢? 在回教,贪污是大罪。著名的Sheikh Imran Hoesin(另一个我学习宗教的导师) 把它归类与高利贷同等。其罪行与自己双亲乱伦的罪名是一样的。但是,马来人有愤怒了吗?

我对那些真诚的回教徒为了回教的利益,希望要捍卫他们的信仰的做法没有意见。但是这些行为都不是真正地是为了回教的利益,或是要捍卫他们信仰的做法。

就像是我的阿都拉曼老师常说的那样: 回教徒会为了头上的白帽是否强制性地戴上的争论而喊打喊杀。实际上是当你在朝圣时,头上是不能戴帽的。但是回教徒在面对恶行时却保持沉默,然后‘转身离开’。

这是为何我的阿都拉曼老师,著名的百大年自由运动领袖之一,所教我的。而我信任我的老师,这位因为他的名望而被丁州政府聘请来做苏丹再纳阿比丁宗教学院的讲师。

不,我不是支持‘东方主义学者’的教导,虽然很多人都这么说我。我实际上是相当的一个原旨教主义者。不幸的是,如今原旨教主义者是个贬义词,许多人对这个有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的印象。实际上,原教旨主义者只是说你依从回教的根本。而回教的根本就是要你反恶卫善,而不是为了一顶白帽而喊打喊杀,而实际上那顶白帽在一些情况下是不被容许戴上的。

出处∶Malaysia Today
原题∶NO HOLDS BARRED: Bikin tak serupa cakap
作者∶拉惹柏特拉
日期∶14-01-2010
翻译∶ECS283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