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毫不留情:来听听我方的历史

这样说来,尽管我非常敬重马哈迪医生,其实事实正好相反。巫统才是分裂马来人的罪魁祸首,更糟的是,巫统为了英国人的利益而分裂马来人,甘为英国人的『走狗』,而现在巫统竟然抱怨反对党分裂马来人?

老马责怪回教党和公正党分裂马来人

《大马局内人》沙兹旺·穆斯达法·卡玛(Shazwan Mustafa Kamal)

敦马哈迪医生今天在《马来邮报》发表了一段历史评语,并责怪回教党和公正党分裂社群,根据他的说法,这是他们对权力的野心。

他也形容,在许多马来人为主的政党中,回教党和公正党作为由巫统母体分裂出来的政党,制造马来族群间的混乱。

他今天在国家图书馆的一项特别节目『首相演讲』(Bicara Perdana)中表示,历史已经证明,首个团结和对抗英国,捍卫马来人权益的政党是巫统。

他补充说,马来人的团结支持着巫统,最终导致二战后,英国被迫取消和搁置他们的《马来亚联盟》(Malayan Union)的计划。

这位前首相指出,在1950年代,巫统的宗教司离开了这个马来民族主义政党,成立了回教党。

根据马哈迪医生的说法,因为当时他们未获得任何的州或联邦政府职位而『不满』。

「开始时,回教党的成员来自巫统的宗教司,他们因为未被获选担任州议会和中央政府的职位而感到气愤……被选中的大部分是受过教育和说英语的领袖,他们对此感到很不满意。」

「如果你被选中,你能够成为一名州务大臣,那你就能够获得三百令吉,」他说道。

这位前重量级政治人物表示,这些宗教司退党后,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党,目的是为了『争取』成为一名候选人。

「马来人的分裂起因即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职位,结果,回教党成立了。」

「后来,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公正党,还有那个目前已经寿终正寝的46精神党……这些都是由巫统分裂出来的组织。」

马哈迪也捍卫社会契约,也即是说所谓的独立前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之间为成文的协议,如果不是因为这项未成文的协议的树立,马来西亚不可能成立。

「如果没有了社会契约,非马来人获得公民权的条件将不会发生,当时有一百万移民获得了公民权。」

×××××××××××××××××××××××××××××××××××××

穆斯达法胡先:巫统成立前的马来民族主义
穆斯达法胡先回忆录(一九一〇年—一九五七年)

Mustapha Hussain: Malay Nationalism Before UMNO
THE MEMOIRS OF MUSTAPHA HUSSAIN, 1910-1957

马来青年协会:年轻的马来联盟(一九三八年)
布哈努丁·阿尔赫米(Burhanuddin Al Helmi )医生

在马来左派政治中,布哈努丁是个响亮的名字,尽管他不是马来青年协会(Kesatuan Melayu Muda, KMM,这里简称『巫青协』)的成员。在新加坡沦陷前的一周,巫青协才联络到他。我和依布拉欣耶谷(Ibrahim Yaakub)和他见面后,建议他向日军(自荐)成为马来风俗和宗教顾问。布哈努丁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职位,如果(当时)他拒绝,巫青协将会引进阿布峇卡·阿尔峇奇(Abu Bakar Al Baqir),阿布峇卡是霹雳州新芒魏(Gunung Semanggol)一家名为马德拉沙(Madrasah Maahad Il Ihya Assharif)的宗教学院的创始人。

布哈努丁一开始时在新加坡工作,当日军在苏门答腊和马来亚的行政处合并后,其总部搬迁到霹雳州太平,于是布哈努丁医生也搬迁到那里。顺带一提的是哈尼夫·苏莱曼(Haniff bin Sulaiman),他是一名忠诚的太平巫青协成员,通过演说和宗教布道,他把布哈努丁带入霹雳州群众间。这使得布哈努丁在1945年成立了马来国家党(Malay Nationalist Party,MNP)后,它能够更轻易的在霹雳州立足。

布哈努丁是一名决出的宗教人物,他有效的结合了科学与伊斯兰教的逻辑。在二战前,他在新加坡担任学校老师,并在政治中游走。他针对了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的事件,向报章写了多封抗议信,他也曾经被警方逮捕和扣留。尽管他不是巫青协成员,却非常具有影响力。

阿末博思达曼(Ahmad Boestamam)

阿末博思达曼是另一名在马来人左派政治中响当当的人物。根据我在1975年11月12日获得的一份陈述中,阿末博思达曼在日军侵略前的几个月加入了巫青协。他在其秘书助理阿都拉卡米尔(Abdullah Kamil)离开吉隆坡后接任他的职位。阿末博思达曼表明,尽管他是一家日报《马吉里斯报》(Majlis)编辑部的成员,这家报章由住在吉隆坡的伊布拉欣耶谷领导,尽管如此,其他两名编辑部成员(阿都沙末阿末(Abdul Samad Ahmad)和莫哈默沙拉胡丁(Mohamad Salehuddin))都是巫青协的成员,他却从未被伊布拉欣所邀请加入该组织。

我所认识的马来青年协会成员:

吉隆坡

阿都沙末阿末(Abdul Samad Ahmad),来自吉隆坡,《马吉里斯报》编辑

莫哈默沙拉胡丁(Mohamad Salehuddin),来自吉隆坡,《马吉里斯报》编辑

阿末博思达曼(Ahmad Boestamam @ Abdullah Thani)来自吉隆坡,《马吉里斯报》编辑

玛哈默雅欣(Mohd. Yassin bin Salleh),来自吉隆坡的一名马来学校教师

韩扎阿郎(Hamzah bin Alang),商人,来自雪兰莪甘榜峇鲁(Kampung Baru)

阿都拉曼淡比(Abdul Rahman Tambi)书记,来自雪兰莪甘榜峇鲁(Kampung Baru)

穆斯达法友诺士(Mustaffa Yunus)理发师,来自雪兰莪加影(Kajang)

赛迪哈欣(Saidi Hashim),书店老板,来自雪兰莪加影(Kajang)

阿末(Ahmad,),雪兰莪农业局官员,来自雪兰莪,焦赖(Chelas)

哈欣莫达里(Hashim bin Mat Dali)雪兰莪,蒲种(Pucung)

阿末阿敏(Ahmad bin Mohd. Amin)雪兰莪农业局官员

祖哈基隆(Johar bin Kerong)雪兰莪农业局官员

莱益斯卡林(Rais bin Abdul Karim)雪兰莪农业局官员

阿都劳夫(Abdul Rauf)雪兰莪农业局官员

韩沙沙努西(Hamzah Sanusi)来自瓜拉雪兰莪(Kuala Selangor)

霹雳

阿里芬(Tuan Haji Ariffin)来自瓜拉江沙

再纳卡欣(Zainal Abidin bin Kassim)吉隆坡技术学院学生(打巴路『卡欣阔佬』之子)

莫哈默诺苏谷(Mohd. Nor bin Abdul Shukur),来自怡保

穆斯达法阿里(Mohd. Mustaffa bin Ali @ Majid),来自怡保

阿米努丁(Aminuddin),来自怡保

伊沙苏莱曼(Isa bin Sulaiman)霹雳州农业学院毕业,担任马来学校教师

阿末(Pak Cik Ahmad)太平(Taiping)自雇人士

哈尼菲·苏莱曼(Haniff bin Sulaiman),太平(Taiping)保险代理

祖丁(Mohd. Judin),瓜拉江沙(Kuala Kangsar)农业局官员

仲尼马莫(Junid Mahmud),来自打巴路(Tapah Road)的一名马来教师

莫哈默尤索夫(Tuan Haji Mohd. Yusuf,),来自华都牙也(Batu Gajah)

阿末沙菲益(Ahmad Shafik,),来自新芒魏(Gunung Semanggul)

阿都仄迪或阿都拉 C.D.(Abdullah Che Dat or Abdullah C.D.),来自瓜拉江沙(Kuala Kangsar)克利福特英校(Clifford English School) (最年轻的马来青年协会成员,当年17岁)

阿都·拉曼·拉欣(Abdul Rahman Rahim)

哈尼菲亚(Mohd. Hanafiah Abdul Rahman)

彭亨

玛哈默·巴金德(Mohammad bin Baginda Besar),文冬(Bentong)小园主

亚哈雅·胡先(Yahaya bin Hussain,)农业局官员(我的兄长)

卡玛鲁札曼(Kamarulzaman bin Teh),文冬(Bentong)农业局官员

森美兰

嘉华·希特(Jaafar Sidek)

亚齐·马苏(Achih bin Haji Masud)

它拉鲁丁·阿末(Thaharuddin Ahmad)

朱比·沙兰(Zubir Salam)

槟城

布迪·峇特力(Putih Badri bin Chek Mat),阿尔玛玛仕欧(Al Mashoor)学校教师

阿布·峇卡·诺(Abu Bakar Mohd Noor),家住加拉歪(Kelawai )

阿都·马吉(Ustaz Abdul Majid )

吉打

莫哈默·阿里夫(Mohammad Ariff )

马六甲

莫哈默·伊沙(Mohd. Isa Mahmud )——马来青年协会创办人之一

伊布拉欣·恩度(Ibrahim Endut )

阿都·哈密(Abdul Hamid Abdul )

丁加奴

马吉·莫哈默(Abdul Majid bin Haji Mohammad )

伊布拉欣·达希(Ibrahim Tahir)

(拿督)旺达勿阿末(Wan Daud Ahmad (Datuk) )

柔佛

阿都哈密·法鲁兹(Haji Abdul Hamid Fadzil Tahir)

伊里亚斯·卡林(Ilias Karim)

慕沙(Musa),麻玻农业局官员

吉兰丹

阿都卡迪·阿达比(Abdul Kadir Adabi),作家——在1941年12月日军大事逮捕巫青协成员后,仅存的少数几位亲日巫青协成员

伊布拉欣·穆斯达法(Ibrahim Mustaffa),记者

第十八章结语:

英国警察毕治(J. Birch)曾经服务于霹雳州的峇眼色海(Bagan Serai),他被派来太平逮捕我,可是日军迅速的进攻,使得毕治被迫撤退,他转移到安顺(Teluk Intan,旧称Teluk Anson),并企图逮捕一名无通知下离职的警员拉惹亚哈雅(Raja Yahaya),可是很不幸的,毕治落入日军的手内,并被杀害。

英语翻译:因顺·穆斯达法(Insun Mustapha)
编辑:祖摩(Jomo K. S.)

×××××××××××××××××××××××××××××××××××××

好啦!你已经阅读过了我在上面贴出的敦马哈迪医生的历史讲义。现在对照一下马哈迪医生和我的历史版本,我让你看看来自穆斯达法胡先的著作《巫统前的马来民族主义》(Malay Nationalism Before Umno)的一小段摘录。

如果你能够看完整本书(我已经读完了),你将发现,在二战前及巫统成立时的1946年以前,马来人早已团结起来反抗英国以获得独立。

英国『制造』了巫统,而我曾经写过这件事,那是十几年前的事,并刊登在《哈拉卡》,当时我访问了马来青年协会的一名『老将』拿督安迪卡(Datuk Andika),他在几年前于瓜拉登嘉楼去世了,享年100岁。

拿督安迪卡叙述了他如何被英国怂恿和获得资助,以成立在登嘉楼的首个巫统支部,这个支部设在龙运(Dungun)。

当时英国人允许巫统在马来亚的任何一个地方进行竞选运动,可是,当马来青年协会也依样画葫芦时,英国人即将他们以无审讯的情况下逮捕。

简单而言,马来人在很久以前就团结起来了,当时他们团结一致反抗英国人。与此同时,英国人却制造了巫统,而制造巫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分裂马来人及杀掉马来青年协会。

以当时而言,这是非常聪明的策略,英国人在鄂图曼帝国(Ottoman Empire)使用了同样的策略,要知道其中的典故,你可以继续研究『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的历史。英国人发明了这个绝妙的策略,被成为『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并使用在全球的英国殖民地中。

这样说来,尽管我非常敬重马哈迪医生,其实事实正好相反。巫统才是分裂马来人的罪魁祸首,更糟的是,巫统为了英国人的利益而分裂马来人,甘为英国人的『走狗』,而现在巫统竟然抱怨反对党分裂马来人?

就让皇家历史学者邱家金来证明我是错的。

出处∶Malaysia Today
原题∶No Hold Barred∶Okay, now my version of history
作者  ∶拉惹柏特拉
发表日期∶28-01-10
翻译  ∶西西留

7 条评论:

四月 说...

昨天看到这篇的时候就赶快假假看不见了,翻那一堆名字真的会翻白眼。

西西留好嘢!掌声鼓励鼓励!

匿名 说...

谢谢西西留的翻译

西西留 说...

谢谢四月,谢谢楼上匿名大大。

回四月,其实人名可以不用翻译,西西留只是顺便查一查不认识的马来青年协会的人物吧了。其实这段历史在旧的教科书着墨很多,西西留在中学时有特别留意这一段。基本上如果以华人的眼光来看,这KMM是日寇的走狗,历史阴差阳错,因为KMM的立场不明确,也许是因为当时马来社会对资讯的不理解,所以才会有所谓引狼入室的情况。

在我家乡,当年在日寇南侵前,画地图和到华人宗乡会馆抄录名册的很多都是KMM的人。

历史恩怨,很难说得清,可是KMM一开始所犯的错误,在1942年他们自己被日寇肃清时,历史已经将他们定位为『与日军串通,导致全马三分一人口死亡』的罪魁祸首了。

RPK是马来人,马来人从未因为这片国土而进行过大规模抗争,至少在近代史上是这样,这是马来人的民族悲剧,他们的狂妄和自大就出于那没有轰轰烈烈历史而产生的强烈自卑感。

匿名 说...

西西留的历史好好料。。。。。。。

四月 说...

『他们的狂妄和自大就出于那没有轰轰烈烈历史而产生的强烈自卑感』

从来不曾由这个角度思考过。。。谢谢。

匿名 说...

Khoo Kay Khim is not 柯嘉逊, thanks

西西留 说...

回楼上匿名大大,是邱家金,谢谢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