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东方日报】考试导向和一科主义

根据现有制度,吴日含、钱锺书这类旷世奇才都进不了大学。现有制度压抑高才、怪才、偏才,不公平已是共识,但是如何找出合理解决之道,确是伤脑筋。北大跨出的第一步虽然引发争论,不失为中国教育界敢于解放自己,敢于觅出路的勇气。

许万忠

翻阅剪报,见彭亨班珍华小校长林良德落泪的报道。他是为六名被校方设定为合格目标的学生,在UPSR小六考试中因一科不及格落败而掉下痛心的眼泪。

政府考试成绩向来认定是评价学生和学校表现的唯一标准,考试导向使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学校为了博好成绩,像训练机器人一样训练学生,着重与考试有关的科目,有价值却与考试无关的科目往往被忽略或牺牲。

考试成绩成为决定学生前途、考核办学成效的标准,根本就违背教育精神和理念;我国还有一项特别条规,就是不论来自何种源流学校,国语科必须及格。

我想起不久前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观赏的一个与中国教育改革有关的节目。参与者有教育学者、大学校长、学生和听众。获悉中国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弊病,北京大学入学制已实验进行与传统截然不同的实名推荐制。

方法是:从评定为特优中学中选出39所,允许校长推荐最多8名学生。被推荐者在入学考试中,享有加30分的优惠。

高考僵化制度下的这股改革之风,引起教育学者之间的激辩,争得脸红耳赤,尖锐词语不断出现,在场的学生家长也表达了精闢见解。

国宝级学者钱锺书1929年考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时,数学15分,英文满分,国文特优,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惜才,阅卷后决定破格录用;历史学家吴日含1931年考北大文学院,文史和英文都是满分,但数学0分,北大没有破格录取;他转考清华,依旧文史、英文满分,数学0分,但清华破格录取了这个奇才。

根据现有制度,吴日含、钱锺书这类旷世奇才都进不了大学。现有制度压抑高才、怪才、偏才,不公平已是共识,但是如何找出合理解决之道,确是伤脑筋。北大跨出的第一步虽然引发争论,不失为中国教育界敢于解放自己,敢于觅出路的勇气。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派一批教育学者到美国考察,惊讶于美国教育的放任程度,认为中国20年后一定能超越美国;美国教育考察到中国之后,也认同这个见解。30多年过去了,中国大学生的总体表现还是输给美国学生,为什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发现弊病,已开始寻求新路,我们呢?

19.02.10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