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这例子毕竟只是坊间个案,在没有权威的民调基础上,很难说大部分国人对「阿拉」字眼的使用都没那麽敏感丶小心或在意。这加上有关争议还在发酵当中,一直不断有「专家」站出来放话,乃至煽动,所以许多人的看法及立场或许还处於捉摸不定的暧昧状态。
郑庭河
犹记得念大学本科时,有次到马六甲的某个原住民村落拜访一位村长以搜集资料。在访问的过程中,村长谈到了信仰和习俗的问题,同时提到了「上面」的「阿拉」,不过他并非回教徒。
我所考察的原住民属「原马来人」(Proto-Malay)的一支,语言方面与马来语雷同,加上他们历来就有与沿海的马来人进行贸易等往来,所以於宗教文化上难免也受影响,包括特定词汇的应用。老实说,连我家乡的许多华人,遇到麻烦时,脱口的第一句也就是「阿拉」,而不是「老天」或「我的上帝」。
由此可见,「阿拉」这词汇在以回教徒为主要群体的社会当中是相当普遍的,以至一般人,不管是否是回教徒,於潜移默化中接受和使用时,也不会产生多少「敏感」,更甭说「反思」。是以,某些州歌丶校歌等涉及有关字眼,向来也不成什麽问题,非回教徒也照唱不误。
刚不久前,一位热衷於宗教对话的朋友也提到有次在吉隆坡搭德士时,马来司机在谈话中也表示所谓的「阿拉争议」只是「政治人物」炮制出来的课题,他自己倒不介意非回教徒使用有关字眼。
无论如何,这例子毕竟只是坊间个案,在没有权威的民调基础上,很难说大部分国人对「阿拉」字眼的使用都没那麽敏感丶小心或在意。这加上有关争议还在发酵当中,一直不断有「专家」站出来放话,乃至煽动,所以许多人的看法及立场或许还处於捉摸不定的暧昧状态。
马来西亚虽不是没有历史悠久的开放性丶草根性丶综摄性的「民间传统」,造就了各种文化交叉丶交流,乃至融合的例子。不过,无法否认的是:如此约定俗成的传统看似老迈丶厚重,其实是相当脆弱的,仅属一种小传统层面之非主流丶非正统,易於被取消的民间互动成果。
就算是民间大喇喇地屡试不爽丶习以为常,甚至水乳交融的表现方式,然在一些意识丶思想和观念「正确」的人士眼中,就是有太多认知丶信念及操守上不纯不净丶不正不当丶不智及不足取的地方,所以要严打包括一些生活场所丶食物丶风俗,乃至词汇上的「污染」和「滥用」。
更槽糕的是:某些人还刻意渲染有种可怕丶可恶的国际「隐议程」或「阴谋」正利用文化影响力来企图侵害我群利益,所以独断和排外有理。也许,相对於某些冲动的小暴行,如此观念和心态,才是真正可悲丶可怖的。
01.02.20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