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东方日报:不断奶难长大

马来亚独立后的60年代,当地文化人和知识份子纷纷努力创造「马来化」,为当地马华文学定位,不少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创作形成尽量反映本地社会和国情,举凡当地口语、风俗民情,各种族多元化的社会缩影纷纷在作品内呈献,形成一支具有独特色彩的马华文学,使它与中国文学并立于亚洲文坛上。

林风

12年前引起争议的「断奶」论,随着马华两位稍具文学素养领袖翁诗杰、陈广才重提「不断奶」,即马华文学需要中国养料而不能切割的脐带,触动我对此论说的异见。

无庸置疑,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係渊源流长,密不可分,此乃基于同种(中华民族)同文(中文)的基础上成为不可分割的因子。

可是,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学特性,广而言之,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学史观。马来亚独立后的60年代,当地文化人和知识份子纷纷努力创造「马来化」,为当地马华文学定位,不少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创作形成尽量反映本地社会和国情,举凡当地口语、风俗民情,各种族多元化的社会缩影纷纷在作品内呈献,形成一支具有独特色彩的马华文学,使它与中国文学并立于亚洲文坛上。

马华文学的成长从国家独立以后突飞勐进,充分展现它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文学。华裔族群也为此争取马华文学列入国家文化的一环。与此同时,将脱离马来西亚宣佈独立的新加坡文学视为「新华文学」。

「新华文学」源自马华文学,我们尚且将它分割出去,源自中国文学的马华文学为何一直不肯「断奶」?

马华文学不能自中国文学「断奶」,无异沦为「长不大」的婴儿,必须依存在母体内接受呵护,形同温室里的小花,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磨炼,难望在文坛上立足。

断奶是必要的,但12年后我们政治人物还愿在原地踏步,难道是因为中国国力崛起,更多人想仰望那丰盛的「奶水」来续命?还是要沾中国文学的光芒,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已?

且看台湾自1949年分隔以来,岛内的文学发展生气蓬勃,并不受政治中断文学奶水的供应而式微;反之,50与60年代中文作家人才辈出,鼎鼎有名及受马华文坛追捧、学习的有李敖、馀光中、覃子豪、弦、于梨华等人。

这批中文作家属彻底「断奶」的一群,他们凭着先天的「同文同种」基因,从欧美文学获得「辅助奶水」,依然不丧失中华文化内涵,形成台湾中文文学的特徵,昂然矗立在台湾岛上,比较起马华文学尤胜一筹。

放眼英文源流的文学发展,其在美国、澳洲、印度等殖民国家的文学已独树一帜,不再仰赖英国奶水而故步自封,实为断奶的实证。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