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迦玛鲁丁: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梦想

出处  ∶东方日报
原题  ∶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梦想
作者  ∶迦玛鲁丁
发表日期∶09-4-20

上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倒台,经营了近一个世纪的共产苏联宣告解体。美式民主进一步侵蚀社会主义阵营,整个共产世界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决堤。在中国爆发了六四事件,越南和朝鲜有很多对当局不满的人士企图逃离他们的祖国。

马共、印共、泰共、菲共、缅共等这些依附中共的东南亚共产党纷纷式微或解散。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也逐渐与这些非国家执政党的共产党小党,从义不容辞的人财物支援,转为支支吾吾的道义支持,直到最后干脆彻底切割,欠共产国际一个交待。

马共的武装斗争早已走入瓶颈,靠一两代人的终身奋斗无法继续把理念扛下去。于是马共与马泰政府签署和平协议,结束40年的武装对峙。种种迹象显示冷战已经结束,各国都全力以赴走向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左倾意识形态的溃堤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也是近20年来中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重视的源头起因。

90年代也是国阵政府最强盛的时期。马哈迪不失时机地提出2020宏愿,把自己由一个马来民族主义者打扮成马来西亚民族主义者,开始为多元文化松绑,放宽教育政策,舒缓族群关系。

随着国际政治板块浮移,巫统的教育与文化政策也略微调整,华文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宽裕空间,董教总在那个年代开始分工,一个负责独中的发展,另一个负责华小的发展,新纪元学院也以独立大学的另一种替代形式出现在教育市场。

华教工作者在开放环境下,反而一片茫然。过去的敌人摆出了笑脸,以巫统马来民族主义为斗争对象的华教运动失去了靶心。显示出华教之深层内涵不仅仅是教授一门语言,或灌输某种文化,而更多的是针对话语权和资源的争夺,其政治动机远大于教育本身。因此有人在在提醒,华教不能去政治化。

斗争没对象华教无方向
2001年爆发了「白小」保校运动。每个人都知道白小事件中,当地居民有理亏的一面,因为迁校本是居民的要求,另一部分家长则不愿意子女迁入新校。为了挑战迁校,便要在原地设立新的学校。在这件事情上,政府没有欺压居民,可是华文媒体不愿给予真实的报道,把它炒成一个政治事件,为华教运动寻找斗争目标。

有人提出「社区学校」的概念,实际上这是没错及合理的,每个社区都应该有相应的学校。问题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的社区居民进入国小,而不是永远接受种族隔离式的教育。一些华人华团不能接受国小概念,但又无法让整个华社或马华挑战巫统在「不增加华小数目」原则下的「迁校」策略。

在白小事件一片沸沸扬扬的2004年,当地八打灵北区马华国会议员周美芬竟以更高票蝉联。周美芬被公认是一位社区服务做得很好很勤劳的马华国会议员。然而2008年大选,她却被民主行动党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潘俭伟击败。大选前她几乎从不光顾白小,不涉足不愿支持理亏的一方,所以常遭当地居民冷嘲热讽。

白小斗争表面上是要增设一所社区华小,真正目的是要破除国阵「只迁不建」的策略。这场群众运动中期式微,并非抗争者缺乏耐力,而是周围环境早已多元化,许多家长不谙华语,送子女进华小是为教育素质和中文经济价值所吸引,既然国阵迁校策略能满足这种需求,何以续争?华教的传统斗争中的政治化已是过去式。

今天华教根基已渐渐分化,以国民党和共产党思维方式铸成的斗争信念,仍然被华团领袖及董教总那帮老态龙钟的当权者所荼毒。「英文教数理」并不是针对华文教育的所谓攻势,华教人士之所以难守阵地,是没有正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趋势岂是在考卷出题技术问题上挑毛求刺,与当局讨价还价所能抵挡的。

今天马来西亚的华教运动已经走向分裂,之前未发生大乱实属侥幸。有人把华教运动的分裂看成是缺乏外在侮辱和危机的缘故,这的确是有趣的立论。但可能还另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华教资源已经成为某些人坐地分赃的对象。但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继续打着维护华教的旗帜,从华裔平民身上刮取银子。

同一所学校全民的华教
人类进入21世纪,华教威胁论已不复存在。没有任何人有意愿和能力要消灭华文。越是缺少压迫,就越是没有反抗的力量。越是给华文教育充分的自由,马来西亚华裔丢弃华文的速度就越快。 308政治海啸之后,巫统和国阵对华文教育的尺度放得更宽,魏家祥和周美芬换上另一副面具,马不停蹄的把白小的事办了,结果华教运动再次走向一个新的迷失。

马哈迪的公子慕克里兹所提倡的并不是「单一源流学校」,而是「以马来语作为各源流学校主要教学媒介语」。邱家金教授支持的也是这个观点,而他更偏重于「同一所学校」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包括民联人士在内的英语与国语圈中有相当大的市场,因为「族群隔离」的多源流教育体制就是族群与宗教偏见的根源。

马来西亚的政治版图已经发生了变化,国民平等的诉求正在冲击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保守势力与开放势力的角力不仅在政治舞台上博弈,同时也在文化、教育以及道德的软势力上交锋。要想最终达致族群间的平等,融入式的教育将是一切的前提。华文教育未来不论以什么形式存在,它都必须抛开种族概念,就如同让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学英语一般,华文教育就有更大和更远的发展空间。

华教不应有所谓亲者和仇者,不应有所谓战友和敌人。大家应该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都进同一所学校,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