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0日星期四

逐鹿问鼎∶光明日报采访拉惹柏特拉

出处∶Malaysia Today
原题∶The Guang Ming interview with Raja Petra
作者   ∶拉惹柏特拉
发表日期 ∶10-07-08
原著   ∶谢美龄,李翠梅

以下是《光明日报》对《今日大马》主编拉惹柏特拉所做的特访。在访问中触及的话题非常广泛,特别是马来西亚政坛过去三十年来的演变以及其他话题。
格主注:
原文是《光明日报》特约专访的节录,以下张贴的是专访全文:

《今日大马》主编拉惹柏特拉说他什么都不怕,无畏无惧,也不会为金钱而工作。一生追求的是「自由和民主」,做他认为是「对的事」。

拉惹柏特拉因发表《把杀死安娜的凶手送入地狱》文章,今年5月6日在1948年煽动法令下被扣3天,今天的他还是执著地说:「这值得做,送我进监牢吧!我不怕。」

「我生活简单,不需要太多的钱,我不是为了要得到回报或酬劳而斗爭,我相信的是我的信念。」

提到大马人善忘,害怕改变;柏特拉直接的说:「马来西亚人经常害怕这,害怕那…为什么我们要被自己的影子嚇倒?」柏特拉表示,他相信命运,一切自有上天安排,不必顾虑太多。

曾参与伊朗改革运动
现年58岁的拉惹柏特拉,自小不愁吃不愁穿,西化思想使他性格反叛,青少年时崇尚反战、自由民主,六七十年代的越战,相信是他投身斗爭的开始。

当年越战时期,嬉皮士文化崛起,16、17岁的刚好成长在「花孩子」世代,驾著摩哆周游各地,认同美国嬉皮主张以爱与和平改革社会的花信仰(flower power)。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在影响著他,包括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著名乐队披头四成员约翰连儂和伊朗最高领袖柯梅尼。

柏特拉曾参加伊朗改革运动、反阿拉伯运动等爭取回教文化改革、民主平等的运动,但他不是回教极端份子。他拥有本身的原则,希望看到的是现代化回教教义。

因此,当大家看到他近来一直站在公正党顾问拿督斯里安华身旁,文章也倾向反对党时,他反驳道:「我不是在帮他,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

以中立身份批判不公
柏特拉接受《光明日报》专访时说,安华在1998年被捕时,差一点命丧扣留营。因此激发了他的义愤,让他决定重返政治,展开「拯救」安华行动。

「政治归政治,也许安华应该得到惩罚,但不是指控鸡姦、殴打,还尝试要杀死他。」

他透露,根据他看到的医药报告,安华当年的伤势足以致命,安华可能因此死亡。

「安华没有被杀,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被控贪污的前警察总监南利,及时拉开了在殴打安华的前全国总警长拉欣诺。」

他於1999年曾协助成立公正党,却选择在党外发动「拯救」安华行动,他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件:「这不是针对安华个人的事,而是在我国政坛发生的事。安华是一个课题,但不是唯一课。」他说。

2001年4月11日,拉惹柏特拉和其他10名反对党成员在內安法令下被扣长达52天。2004年8月13日,他设立《今日大马》网站,两个星期后,安华释放。

他强调,他目前是一名全职网站主编,他不选择政坛为平台,是因为他要以一个中立身份批判所有的不公,不管是执政党或反对党。他说:「无论是执政党或是反对党,只要你做得不对,我都会批评。」

「当你是执政党,你指反对党不是;当你执政时,同样反过来指责对方,没有方向。政治就是这样。当我在外面(政治),我可以抨击任何人。」

今天的拉惹柏特拉,坚信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他的《今日大马》Malaysia Today网站就是一个让每人都可以发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的平台。
说当年
「安华不该反嘉化」
对於昔日战友──公正党顾问安华,拉惹柏特拉讲的是「义气」,但也执著於本身原则。

拉惹柏特拉与安华相识於中学时期,两人都在江沙马来学院唸书。安华比他年长3岁,是他的学长。后来,两人皆参加马来西亚回教青年组织(ABIM),都是马来热血青年。

他说,他和安华一直是朋友,大家有一致目標,只是走的路不同。

他谈起在敦马哈迪当上首相时,他隨昔日学长安华进入马来西亚回教青年组织(ABIM),参加回教文化改革运动。

后来,安华加入巫统,他並不认同,也没有追隨。

两三年后,安华要竞选巫青团长,对手是苏海米。安华要求老朋友帮忙,他基於安华是老朋友、学长、前回教青年组织成员,他答应帮安华。

不过,他始终强调:「我支持安华,不是巫统。」在安华竞选期间,他负责助选,为安华张罗晚宴,联络人脉,最后安华胜利。

助打下3届巫青团长
柏特拉继续以局外人的身份,为安华打下3届巫青团长的职位。然后,他说:「至此为止!」

当了巫青团长后,安华在巫统势力日渐巩固,安华也野心勃勃,接下来攻打巫统署理主席,要拉嘉化峇峇下台。柏特拉追忆说,当安华要打嘉化峇峇的时候,他和朋友都不认同,认为应该让嘉化峇峇做到退休,反正嘉化峇峇不会当上首相和党主席。

「大家都知道嘉化峇峇不能成为首相,他年纪比马哈迪大,教育程度只到6年级。马来人都很尊重嘉化峇峇,因为他是爭取马来亚独立的一份子。」

「马来人有很深的尊老情意结,你不能这样推翻他,应该给他一些时间,让他自动退位。所以,年轻的安华要挑战嘉化峇峇,我不支持,我认为这很没有教养,不尊重老人家。」

因此,柏特拉说,就是那个时候,他和安华分道扬鑣,他和他的朋友都不帮安华助选。

无论如何,安华当时获得沙巴巫统大力支持,当时,巫统党选有红利票制度,候选人每获一个区部提名,就自动获得10张红利票。安华一开始就得到十多个区部提名,形势对嘉化很不利,最后嘉化宣佈退位。
论领袖
「马哈迪解决了安华」
拉惹柏特拉追述,安华成为副首相和財政部长后就变了,巫统改变了他。

他说,虽然年轻时彼此一起走过各项改革运动,但是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在政坛平步青云之后,安华就变得像是另一名「巫统人」。

「他(安华)身穿3000令吉的西装,不像以前我们时常穿传统马来服装般隨和。以前他说要加入巫统,是要改变巫统,结果,几年后巫统改变了他。」

那时,拉惹柏特拉不再牵涉巫统,转往回教党开始另一段人生。

他在登嘉楼为回教党「哈拉卡」英文版报章写作,抨击安华和他的幕僚,一度令安华很生气。直到1998年,安华下台。「我对他说:活该!你可以挑战嘉化峇峇,但不可以挑战马哈迪。」

他说,安华以为容易推倒嘉化,也一样可以推翻马哈迪,结果他失败了,马哈迪解决了他。

「阿都拉是政治高手」
在拉惹柏特拉眼中,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是一位政治高手,一点都不输给政治斗士安华及副首相纳吉。

巫统AB队之爭后,巫统被判不合法,马哈迪另组新巫统,將B队成员排斥在外,包括党元老东姑阿都拉曼、敦胡先翁等人。

柏特拉也讲出一个內幕,他说, 其实当时巫统元老先向註册局申请註册「马来西亚巫统」(Malaysia Umno),而马哈迪接到消息,3天后马上註册一个「新巫统」(Umno Baru)。之后,拉沙里派系被告知,註册名字不被批准,因有人已使用同样名字。

东姑拉沙里唯有另起46精神党。不过,当时B队的阿都拉並没有加入46精神党。

拉惹柏特拉说,最后,阿都拉重返巫统。他说,如果阿都拉当年选择了加入46精神党,就不会有今天地位。

「纳吉改写AB队结局」
拉惹柏特拉细述当年巫统內斗,道出巫统领导层的勾心斗角。

1987年,安华有意竞选署理主席。当时的巫统已分裂为AB队──马哈迪和东姑拉沙里两派。安华当时是巫青团长,纳吉为副团长。

拉惹柏特拉说,马哈迪和安华都知道,如果纳吉倾向东姑拉沙里,B队胜出机会高。

他表示,当时华人普遍不是很认同敦拉萨,却有很多马来人支持敦拉萨。因为这个因素,令得身为敦拉萨的儿子的纳吉,很快获得支持而出位。

「纳吉想当巫青团长,只要安华让路,纳吉就可以不劳而获;安华於是献议,让纳吉当上巫青团长,条件是纳吉必须支持马哈迪。」

拉惹柏特拉认为,纳吉的性格先天上就不属一名斗士(fighter),他不会激进的为自己去爭取机会。但是如果给他,他就会要。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所以,最后一刻纳吉反过来表態支持马哈迪。如果不是纳吉,东姑拉沙里可能就当上了首相,大马的歷史也將会改写。」

当年AB 队形势最白热化的时候,拉惹柏特拉和安华曾在一个酒店聚会,评估军情。他揭密:「当时我们收到情报,东姑拉沙里胜出的机会很高,我们把牌打开,逐一分析,然后告诉安华,哪,东姑拉沙里胜望高,巫青的票源很重要。所以东姑拉沙里为首B队已积极在拉拢安华,我们问安华意见,问他会倾向那一个阵营。」

「安华拒绝了B队。安华表示他已承诺支持马哈迪。安华当时甚至声明,即使他贏了,东姑拉沙里贏了,他也会辞职。」

当时,马哈迪讲了一句经典的话:「即使我只贏一票,我也不会辞职。」

那一役,马哈迪的在获得纳吉倒过来后,以40张多数票险胜。

「我坚信安华无辜」
为什么你坚信公正党顾问安华无辜,而副首相纳吉却跟蒙女案有关係?拉惹柏特拉毫不犹豫的说:「有谁亲眼见到安华鸡姦,而纳吉应该在法庭上討清白,让法庭证明自己无罪。」

柏特拉也指称,在蒙古女郎炸尸案中,他手上还有资料,並会继续爆出更多劲料。针对他从那里收集到这些內幕性资料,柏特拉不否认本身具有来自皇室和巫统內部高层消息

安华大计是机密
询及拉惹柏特拉为何相信安华没有涉及鸡姦案时,他反问记者: 「你知道真相吗? 如果你认为他有罪,找出证据来证明给我看。」

问他民联916变天的事,他也不愿给予意见。他说:「政治,任何事情可以发生。」

至於有关安华的大计,他获得的情报等连串相关问题,对他而言都是机密。「我有我的情报线人,我相信我的情报来源而掌握的资料,但还不可以公开。」
讲政治
「大马未来还是梦」
在拉惹柏特拉眼中的大马政治,依然充满种族宗教色彩,真正的各族平等几,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不分种族、宗教的大马社会为什么时候来临?

柏特拉非常悲观地说,即使到了我们孙子的那个年代,大马也未必能够完全摆脱种族政治困扰。

柏特拉说,大马已走过50年前,50年后的日子会怎么,他无法预测;但他强调,只要教育系统没有改变,情况还是一样,甚至更加糟糕。

他表示,种族和谐需要很长时间建立,却可以在一瞬间摧毁,513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他直言,只要有巫统、马华和国大党存在的一天,就不能迈向「去种族政治」。

「其实不只是马来人或巫统不能避免种族政治,马华和国大党也是如此。」

他说,大选时马来人投票给华人,印度人投给马来人,不分你我;但大选后各党却谈固打制,华人有几个官职,从种族角度来看官位比例,而不是以才干来论所担当官位的责任。
忆童年
英国出生家住古堡
由於是雪州皇族成员,拉惹柏特拉小时候的生活高档,居住在孟沙3层楼高別墅,也曾住过在巴生武吉拉惹山顶的古堡。

「那是一座很大的战前建筑物,没有窗口,白天打开所有门通风,二战时成为日本基地后就被弃置。」

他说,今日的武吉拉惹( Bukit Raja)曾是他家族的土地,武吉拉惹也因此命名。

拉惹柏特拉於1950年在英国出生,父亲拉惹卡玛鲁汀是雪兰莪皇族成员之一,母亲芭芭拉是英国人,他是家中长子,下有1弟2妹。

由於英籍母亲是传统家庭主妇,拉惹柏特拉是在母亲的陪伴下长大,西方思潮对他影响很大。

他祖父是马来亚驻英国大使,父亲在英国就读法律,是第一批马来西亚公民,也是英国政府栽培在马来亚独立前的马来菁英。

拉惹卡玛鲁汀毕业后在英国利物浦Unilever担任执行人员,1956年委派回国,当时的拉惹柏特拉6岁。拉惹卡玛鲁汀在有关公司服务20年,后来升上法律兼人事拉惹柏特拉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2岁时还不懂马来文,活像马来人中的洋人。

他对於马来亚独立日的回忆,是军队操演和烟花表演一些庆节片段,这也是他感受到「大马国土」的第一次经验。

他说,从英国回来后的一年就宣佈独立,当时他才7岁,无法体会独立真正的意义。

难忘1957年的烟火
「我还记得,1957年8月那个晚上的烟花,当时天气很凉,我穿著妈妈手织的毛衣,我们躺在湖畔公园的草地上观看烟花。」

「当时我才7岁,独立日的回忆是如此美好,观看军队操演和烟花,享受欢乐而已,当时並不了解国家独立的意义。拉惹柏特拉在江沙马来学院读书期间,认识了一批马来『战友』,彼此友谊之深並不是他人可以理解,其中包括安华。」

他说,英国建设江沙马来学院的用意,就是要让这批非富则贵的马来子弟,即使接受西方教育,也要认识马来文化,不可忘本。从祖父开始,他3代都在该校读书。

他指出,安华是他学长,比他年长3年,他初中一进学时,安华初中四。当时还有其他战友。

不过,他受不了江沙马来学院严厉的学规,初中三转校维多利亚学院。

30 年前的「飆车族」
今天的拉惹柏特拉指称自己没有汽车,也不驾车,出入由妻子载送。年轻时的柏特拉酷爱摩多,曾经营汽车代理生意。

柏特拉坦言,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只爱阅读和写作,通过初中三考试后,父亲送他第一辆摩多,17岁开始他「飆车党」的狂野生活。

在他21岁时,他父亲问:「你已21岁了,你將来的人生要做什么?为何不將自己的兴趣成为事业?」

后来,父亲逝世,而他也考取了汽车工业学院文凭。父亲离世后,母亲没能力送他赴英国深造,他唯有出来工作。

柏特拉的事业在登嘉楼开始,先后取得马赛地汽车、野马哈(Yamaha)和铃木(Suzuki)摩多代理权,生意越做越好。

他在登嘉楼买了11依格土地,举办越野摩多赛场,带起越野摩多潮流,一天可以卖出20辆野马哈越野摩多。

柏特拉爱自由又自我,一生人只在父亲逝世后替人打工两年,从此不再受制他人。

直到现在,喜欢写作的他,享受自己主导的新闻网站和部落格。
牵手情
玛琳娜是初恋情人
拉惹柏特拉与妻子玛琳娜从中学时期开始认识、相爱至今35年,可谓是一起长大的一对。

玛琳娜是於13岁那年,在吉隆坡十五碑学校运动会邂逅,当时的拉惹特拉17岁,在吉隆坡维多利亚男子中学就读,居住在邻近的孟沙。

玛琳娜说,当时交往都需要让父母知道,而第一次的约会就是与双方父母共进晚餐。

经过数年交往,两人在1973年结婚,当时的拉惹特拉23岁,玛琳娜才18岁,都很年轻。

一段婚姻可以维持35年,玛琳娜认为,双方互相了解是关键,什么事情都提出来谈,不可以收在心里,即使吵架也不要紧。

「35年了,我们一起经过很多事,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知道彼此的喜怒哀乐,了解彼此。」

拉惹柏特拉夫妇育有5名子女,目前和最小的女儿同住,其他子女也成家立室,至今有4名5个月大至6岁的孙子女,可以享受天伦乐了。
忆偶像
3伟人对我影响深远
问惹柏特拉有谁是启蒙过他思想,影响他成长最深的人,他说一共有3个人。这3 人分別为古巴革命家切‧ 格瓦拉( Che Guevara),著名乐队披头四成员约翰连儂(John Lennon),以及伊朗精神领袖柯梅尼(Khomeini)。

柏特拉表示,在人生不同阶段,对生活有不同的信仰和坚持。在他人生当中,以上3位伟大人物对不同阶段的他,都在他成长的思想有过深远影响。

少年时期(16岁至21岁)的柏特拉,可说是过著一般人眼中的「颓废」生活,没有工作,骑著摩多在檳城过著嬉皮士的生活。

柏特拉说起年轻的日子,脸上不期然泛起欢乐之情,语调变得温柔,没有了之前谈政治谈斗爭的激昂。他说:「那个时候的檳城名副其实是东方之珠,未受污染的海滩,许多外国嬉皮士躺在沙滩上享受美好时光,而我也是其中一份子。」

进入青年和中年,柏特拉却深受切‧格瓦拉和柯梅尼的影响。如果以他的才能,要进入权力中心並不困难,但他选择在外,扮演批判和伸张社会正义的角色。
3位偶像简介

革命家切‧格瓦拉(Che Guevara)
1928年生於阿根廷的切‧格瓦拉,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廿世纪对革命怀抱极度浪漫情怀的伟大革命斗士。23岁那年,正在修读医学系的他趁著暑假与好友阿尔贝托共乘一部摩多漫游整个南美洲,他们沿途所见的贫病、不公、剥削和不合理,从此深植切‧格瓦拉的身、心、灵,促使他踏上革命的不归路。

1967年被杀害,此后,他成了全世界共產革命运动的先驱英雄,以及西方左冀运动的符號之一。

反战歌手约翰连儂(John Lennon)
1940年生於英国利物浦的约翰连儂,19岁时连同Paul Mc Cartney、George Harrison和Ringo Star组成披头四(Beatles)乐队。Beatles的歌曲內容多是歌颂友谊和爱情,歌曲风格纯朴简明。

1960年起,他们的创作引起世界各地乐迷的广泛注意,进而带领爱好和平的嬉皮士精神席捲全球,刺激一场又一场的反战运动。

1969年,约翰连儂推出第一首个人热门歌曲《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一首反战歌曲。1970年,披头四宣告解散,但约翰连儂仍继续以各种方式宣扬和平与爱。1980年12月8日,他在纽约街头遇刺身亡。

精神领袖柯梅尼(Khomeini, Ayatollah Ruhollah)
被视为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的柯梅尼,在1979年成为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

他在掌权时期,试图使伊朗成为宗教和政治合一的古典神秘国家,但遭其他领袖反对,於是,他不断整肃异己,引发多次暴动,以致伊朗国势日衰。柯梅尼被许多人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也被评为1979年《时代》杂誌的「年度人物」。
姓名:拉惹柏特拉(Raja Petra bin Raja Kamarudin)
出生:1950年9月27日,英国萨里郡
教育:6岁开始在Alice Smith国际学校受小学教育,11岁转去巴生国民学校,13岁赴江沙马来学院,初中三转校维多利亚男子中完成高中教育。
家庭:妻子玛琳娜李,泰华混血儿,育有4儿女。
採访手记──谢美龄
他忠诚但不愚忠
约访拉惹柏特拉,就像是一场不设防的邂逅。

开门迎客后,他侃侃而谈家族的多元歷史、童年仰望独立日烟火的美好感觉、年少放荡不羇兼嬉皮士式骑摩多遨游全马的青春歷程、沉稳自重的创业过程,以及他已启始並將继续的部落客生涯。

没耍半招太极,不打一句誑语,他在记者的面前毫不设防、赤裸裸的自我剖白,就像是向老朋友谈起自己的生平快事。他,可说是人如其笔,有话直说。

谈起偶像切.格瓦拉和披头四乐队的灵魂人物约翰连儂时,他双眼迸射出灵动的神彩、双手挥舞、七情上脸,丝毫不怕政治正確者替他扣上「社会主义崇拜者」及「颓废墮落支持者」的帽子。他,可说是性情中人,有情直抒。

粗獷豪迈的切‧格瓦拉,是以鎗桿在南美丛林打游击而闻名於世,温文儒雅的柏特拉,则是藉笔桿在虚擬世界打笔战而闯出名堂。他们的革命方式大不相同,但理想情怀却同样动人。

在政治的路途上,他本著义气,力挺安华到底。在爱情的国度里,他秉著忠诚,一生只爱妻子玛琳娜一人。无论是政治还是爱情,他都毫不犹豫往忠贞不移的牌坊驰骋,就像是浪漫骑士的化身。

他虽忠诚,但绝不愚忠。他斩钉截铁的说,无论是巫统还是公正党,只要他们有所不公,有所不义,他都会毫不迟疑的戳破糖衣,揭露真相。

替安华翻案时,柏特拉的血热,笔冷,每篇文章皆条理分明,句句刺中敌方要害。採访柏特拉时,他的超凡浪漫,让我倾心不已。我虽心热,但须意冷,因为我们必须呈现一篇中肯而不具个人情感投射的传记式文章。

採访手记──李翠媚
他介入而又旁观
专访拉惹柏特拉没有一般期待的「劲爆」內容,两个小时谈话,仿佛在听他讲故事,一个人的自传,从出生、回国、读书、工作、结婚至现在………

其实,我提第一个问题:「可以谈谈你的背景吗?」,结果,我一个问题就让他滔滔不绝地谈他的人生,其肢体语言,也跟他的谈话般一样丰富。

当中他谈到安华在巫统的日子,谈得很详细,因为他自己就是人在现场的参与者之一。虽然他说他只是局外人,介入其中只是为了帮安华而不是巫统。但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的身份,却也让他对事情的本质看得更清楚。

除了他的精彩人生,他的家居佈置和摆设也引起我的兴趣。他的住家在双溪毛糯,是一所半独立式屋子,以原木自然概念为主,分成数个不同功能的厅堂,是马来传统建筑的延续,「很马来人」的一所住家。

不过,也许柏特拉的太太有华裔血统,在其客厅却有华人古董傢具,还放了一个华人传统的「痰盂」作摆设,十分趣怪。柏特拉因为自己政治「出名」,所以不让身边人曝光,理由是为了家人安全著想,非常执著却有原则。

也许拉惹柏特拉予人的印象有一定的爭论性,但他其实不过是一名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年马来人,享受身在大马的生活,每个週五,他会去回教堂祈祷;当提到身在英国的弟妹时,却会突发奇想,也许有一天放弃这里的一切,「返回」出生地安享晚年。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