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3日星期三

申遗一小步,古迹退大步

2008年7月23日
作者-杨善勇

1992年时任工大讲师的赛依迪(Syed Idid)主持的那次田野调查显示,槟城是大马半岛之中拥有最多战前建筑物的州属。据统计说,槟州共有1万2千899间历史老屋,85.7%位于乔治市。赛带领的年轻团队当年走访了其中的5千零57个单位,发现很多槟岛店屋建在19世纪,另一些则在1901至1940年之间林立。单在乔治市,63%店屋具有100至200年历史,30.2%则有60至99年的屋龄。

时隔16年,这一万多间古迹如今何在?如果我们并不健忘,应该记得2003年间辛亥革命先辈的吴世荣故居计划改作骨灰塔。 2004年开年不久泉州回族后裔所建的姓郭桥灰飞烟灭。 2005年8月槟城植物园那扇月门不幸遭到拆毁。除了这些接二连三,记忆犹新的经典个案,文史古迹建筑师陈耀威先生日前接受《当今大马》电访披露这些惊心动魄的数据:乔治市本年已有20间战前古屋被拆,去年与前年则各有50间及103间。

《光华日报》并且报道,槟城古迹信托会开展的调查揭露,至少经有115间战前店屋改为燕屋。因为这个微妙的变化,古色古香的内部结构彻底摧毁,徒留虚有其表的外壳。此外,槟岛市政局早前还曾经鉴定逾70间老屋为危楼,罄竹难书,一言难尽。

突破古迹保护局限

凭此逐一点算,不难发现,槟州最少共有350-400间的古迹已经作古。比率之高,速度之快,一目了然,这里不赘。因为先例在先,尽管槟州和马六甲古城同列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册,我们不免仍然提心吊胆。

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两个凭借:一、1998年当槟岛市政局一度建议0.6%的土地归类古迹保护特区,发展商群起哗然,皆为市值超过26亿元的黄金地产之沦丧而哀悼。

二、槟州中华商会会长陈国平闻说1.88平方公里大的特区申遗成功,老屋有价;点评消息来得不是时候,堪称「雪上加霜」。这是顾及世道不好,升格文化遗产受制的种种条件约束了槟城未来的既定发展。

设身处地在商言商地思虑,我们应该同意,社会出现这套说辞,并不足奇。但是,做生意的人既有这样的念头,几乎可以断言,日后必然有人愿意钻营律法漏洞,随时随地伺机突破古迹保护的局限。

其中一个有目共睹的要害,不巧的是,正是前提的燕屋的晚近林立。出口外销的巨大盈利推动之下,个别商贾甚至完全无视政府不断催收的丁点罚款,继续鱼肉古雅的屋身。

未雨绸缪,槟州政府理当急起直追,踏出第二步,按照法定的管理蓝图,制定旗帜鲜明的条例,开始预算人力和财政所需,调派适当的资源,迅速礼聘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积极着手培训古迹的调查和研究。

与此同时,相关单位不妨确认一套涵盖书写纲要、拍摄取角、录音选项、录影选角的古迹登记格式,用以详尽地记录庙宇、义山、纪念碑、会馆、社团、学校、乃至街道的现有状况,所需修复的程度,一一公告于宪报,为古迹留下历史的面貌。

然而,这些恐怕都不是最关键的。保护槟岛的古迹起见,林冠英是否仍然一心一意反口倒退一大步,鼓吹价值20亿令吉的单轨火车以及耗资15亿令吉的槟岛外环公路(PORR),「让槟州能够迎接更多的游客」?

我的看法刚好相反。一旦重新启动经被搁置的这两大计划,势将牵连不少位于工程之中和两旁的古迹。陈耀威先生对此都有独到之见:一、预料绕过峇都眼冬第三福建公冢的外环公路一建,恐怕1886年开始长眠这里的「先人不能安宁」。

二、推行单轨火车的桩柱、轨道以及转换站,将会严重破坏古城风貌,「如在美人脸上割痕」。理解耀威这番生动的比喻,自当预见在迎接更多游客以前,槟州的文化遗产此后或将损伤累累。

两者的利弊相衡,除了公开邀请邓章耀加入「古迹督导委员会」壮大保卫历史的决心,首席部长想必心里明白,克服申遗阵痛后那些苦痛以后,存心调戏、诱惑、要胁和鸡奸古迹的神手,正在蠢蠢欲动,接踵而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