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星期四

民族企业的幻象-利与义之争

2008年7月31日
作者-谢清发

自去年9月爆发商联控股「资本回退计划」风波,商联控股人(主要是顾问丹斯里颜清文)跟「捍卫商联控股小股东权益委员会」主席陈凯希一直对着干,后来又引来了两位华团与商团领袖,即商联会会长丹斯里钟廷森和华总会长丹斯里林玉唐的介入调解到偏帮陈凯希,这使到8月6日的商联控股特别股东大会的争执,愈来愈白热化。

沸沸扬扬闹了一年,为小股东请命而且准备不惜坐牢的陈凯希,是否已成功让小股东感染到商联控股这个民族企业,即将在「资本回退」后没落的情绪,而颜清文与其他12名商联控股董事,在坚持「民族企业是骗人的口号」下,却蛮有信心地表明将在806投票表决「通过资本回退议案」时弃权。 13董事拥有14%投票权,剩下的80%,需有75%赞同才可通过议案,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股东如何决定?

马华首创控股公司

1969年大选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社会剧烈变迁的分水岭。铁腕统治我国的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于1970年推出了为期20年的新经济政策。其目标有二,一是重组社会经济,二是消除贫穷。

在重组社会经济过程中,土著至上主义及官员施政偏差令华社产生危机感,再基于就业升迁机会的不公,又加上单元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使到许多专业人士纷纷移民外国。

拿督李三春在1974年4月8日,接替退隐的敦陈修信出任马华代总会长,为配合翌年7月的党选,他在75年5月提出马华决定成立一个庞大的企业公司,以确保华人在新经济政策下,于1990年时可享有合理的经济地位。

于是马化控股于同年成立,由能言善道的商人兼马华总会长陈群川负责策划推动业务,并周游全国苦口婆心呼吁华人参股投资,也带动其他乡团纷组控股公司。这也包括陈群川之海南同乡组织的「大洋控股」,后来纷纷被「带去大西洋」。有先见之明的华教界前辈陆庭谕,早在70年代末就提出警告:你有控股,别人有控控股。可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作为大马华裔商人最高组织的商联会,也在搞大企业的浪潮下向大企业进军。商联控股就是被目前商联会领导人形容为「呕心沥血的结晶」。它从1981年5月21日正式注册到1984年9月公开招股,历时3年多。

在营运4份之一世纪后的今天,除了商联帝沙在沙巴州的一万7千依格油棕园,拜棕油价格历年来稳定上升而牟利外,商联控股在其他各行各业的投资,皆一败涂地,亏损收场。

虽然当年许多华裔是在民族自救的号召下投资商联控股,而成为小股东,他们也期望在3、5年后会获得回利,但是在左3年右3年地等了25年后的今天,其他华资乡团控股已烟消云散后,为了民族大义的小股东已垂垂老矣,他们还会继续「痴痴地等」下去吗?难道还在期待商联控股可以为他们谋取更多的股益吗?

应循法律解决问题

商联控股的13董事持有约14%股票投票权的董事,于725决定放弃对「资本回退」议案作出投票,一方面反映他们深切了解小股东的心声,因此,他们相信小股东会支持该议案,另一方面则显示他们内心的无奈与委屈,因为他们维护小股东利益的善心与行动,却被诬陷为居心不良。

视商联控股为民族企业,其实是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华裔内心苦闷的条件反射。任何企业都是利字当头与经济挂帅,它跳不出商业的规律,也胥视其管理的透明度与掌握市场的供求原理。徒然高喊发展民族企业口号,却无实质内容。究其实,不是小股东的华裔何曾关注过商联控股的发展?当华小与独中面对匮乏经费时,有人大声疾呼商联控股作出捐献吗?要深造而无经费的清寒子弟,只会想到去寻求李氏基金的协助,如果商联控股不曾为华社最坚持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它还是民族企业吗?

有鉴于此,说白了,商联控股只是一家公司,而一旦公司发生问题,就应该依据公司法令及其他商业法律去解决,若有董事贪赃枉法大可报警捉人,不必劳烦林玉唐与钟廷森两大华团商团领导人出面斡旋不果后,却连自己也不顾身份地卷入。

令人吊诡的是,颜清文一直是被攻击与垄断媒体集团打压的对象,反而商联控股股票暴增的杨耀才与张福财却非攻击目标,这里面是不是有着隐议程?

颜清文在90年末领导隆雪华堂,积极推动民权运动,也提出华社诉求,力争白小重开,为深受立白病毒拖累的猪农请命及反对媒体垄断,为华社立了大功,但是却也得罪了各方权贵。这不禁令人怀疑负有「使命」者,是冲着颜清文而来。

商联控股的小股东应在806作出明智的决定!

没有评论: